閩州教育導航網(wǎng)址: 職稱評審 研究生 公務員 教師資格 司法考試 閩州教育 建設執(zhí)業(yè) 金融財會 職業(yè)資格 中考 高考
您的位置:首頁 > 教師資格 > 備考材料 > 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點歸納之教育學基礎知識(四)

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點歸納之教育學基礎知識(四)

  3、發(fā)展階段

  (1)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形成和發(fā)展

  代表人物:

  克魯普斯卡婭:最早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探討教育問題。

  凱洛夫:總結前蘇聯(lián)20世紀20-30年代教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論述了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的,對我國建國初期的教育有著廣泛的影響。

  馬卡連柯:集體主義教育思想。

  楊賢江:《新編教育大綱》是我國第一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教育學著作。

  我國學者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開始編寫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

  (2)現(xiàn)代教育理論的發(fā)展

  贊科夫:《教學與發(fā)展》,提出了發(fā)展性教學理論,使所有的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發(fā)展。

  布魯納:《教學過程》強調學科結構,提出了結構主義教學理論,倡導發(fā)現(xiàn)法

  瓦·根舍因:《范例教學原理》

  皮亞杰:論述了智力發(fā)展的階段

  蘇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諧的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稱為“活的教育學”。

  布羅姆:《教育目標分類學》。把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三大領域。

  認知領域由低到高分為六個層次:知道、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

  三、教育與社會發(fā)展

  (一)教育與社會生產力的相互關系(重點)

  1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1)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guī)模和速度

  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提出了普及初級中等教育的要求

  第三次工業(yè)革命:普及高等中級教育的要求

  信息革命:高等教育大眾化

  (2)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

  (3)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2、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1)教育再生產勞動力

  通過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識、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即把可能的勞動力轉化為現(xiàn)實的勞動力,提高勞動效率,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

  (2)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二)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相互關系(重點)

  1、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的性質,即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為誰服務的問題,并非決定著教育的一切。

  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決定著受教育權

  決定著教育目的的性質和思想道德的內容

  2、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作用

  (1)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yǎng)所需要的人才

  (2)可以促進民主

  (3)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的輿論力量

  (三)教育與精神文化的相互關系

  1、文化對教育發(fā)展的制約作用,表現(xiàn)在: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教育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具有篩選、整理、傳遞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具有傳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具有更新和創(chuàng)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與文化關系的特殊性:文化本身是一種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

  3、學校文化

  學校文化是指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核心是學校各群體所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其中最具決定作用的是思想觀念,特別是價值觀念。

  校園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縮影,校園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或觀念文化(校園文化的核心)和制度(規(guī)范)文化。

上頁 1 2 3 4 5 6 下頁 
上一篇: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點歸納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下一篇:《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點歸納之小學教育的發(fā)展及其特點
關于我們
法律申明
聯(lián)系方式
加入我們
服務中心
報名地址
繳費方式
學費分期
商務合作
講師應聘
招商加盟
推廣聯(lián)盟
電話客服熱線:400-968-7268
點擊這里給我發(fā)消息 閩州教育活躍用戶交流群
關注微信公眾號
關注我們
每天好料不斷
2015-2020 版權所有@廈門華育遠教科技有限公司      備案號:閩ICP備17002721號